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種由冠狀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缺氧和肌細胞死亡的常見內(nèi)科危急重癥,具有發(fā)病急、進展快、預后差的特征,最常見的癥狀是胸部疼痛,主要發(fā)生于胸部的中央或左側(cè),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研究顯示,早期診斷和治療可顯著降低 AMI 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遠期預后,因此尋找可反映患者預后的有效生物學指標對于監(jiān)測患者病情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血栓項目
TAT 是凝血酶與其代表性抑制因子抗凝血酶以1:1結(jié)合形成的復合物,其升高表明凝血酶產(chǎn)生量多,即處于凝血激活狀態(tài)。
冠狀動脈病變是 AMI的病理基礎,冠狀動脈斑塊破裂和血小板活化并聚集形成血栓,導致冠狀動脈管腔變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性損害是 AMI 最主要的病理機制。若救治不及時會引發(fā)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死亡等 MACE,目前治療 AMI 的常用手術(shù)方法是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有效疏通梗死動脈而恢復心臟血流供應。早期診斷及有效的再灌注治療能及時減少梗死面積,顯著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臨床預后。